新乡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众多,非遗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乡非遗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流变性”,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伴随着乡村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非遗舞蹈,并使非遗舞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关于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比较广泛。从事民俗、艺术、民间文艺、人类学以及行政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立足于其各自的学科视角,精确阐述非遗与美丽乡村的互动联系。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关键议题:第一个议题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寻找非遗传承与持续发展的路径。第二个议题则聚焦美丽乡村对非遗价值多样性及其影响力作出评估。有研究者对此表达了积极的肯定,认为非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象征了耕作文明的核心要素,其重要价值对乡村的复苏与兴盛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力,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同时,也有研究者表达了对当前状况的担忧。例如,商业化过度使得传统文化丧失了其独有的地域性精神,以及普遍运用的媒体技术可能会削弱乡土文化的真实性。然而,具体到指导实践应用的新乡非遗舞蹈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是目前学界涉及较少或未被关注的部分。该研究的目的是综合整理并回顾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深入研究新乡地区非遗舞蹈具体现状,因地制宜找到非遗舞蹈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和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并赋能乡村建设,以期为相关部门实际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思想引领方法和策略。
1 新乡非遗舞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资源基础
新乡市在2006年创立了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组建了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及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2007年伊始,颁布了《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到了2020年,新乡市文化广播电视外事旅游局推出了针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典型传人绩效评估管理的条例。新乡非遗工作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努力,经历了从单一项目保护到整体性保护、从重申报到重保护、从物到人的转变过程,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显著成绩。《新乡市非遗舞蹈概览指南》汇集了本地区38种非遗舞蹈项目,这些舞蹈项目根据其实际用途可分为三大类:日常生活习俗舞、传统节庆习俗舞以及宗教信仰相关舞蹈[1]。
1.1 生活习俗舞蹈
中华各族群因其日常风尚、社会容貌、遗产习俗与种族性情各异,通过长时期社会变迁所传承的风俗亦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譬如,结婚要举行比较隆重的婚礼仪式,老人生日时要举行祝寿拜寿活动,庄稼喜获丰收时要举行庆祝仪式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在这些庆祝活动或仪式中,人们都要载歌载舞,表达喜悦或悲伤的情感。新乡地区所传承的此类型非遗舞蹈如腰鼓踢棒槌舞、张公背张婆、河蚌舞、秧歌以及旧黄陵古风秧歌等均属于这一舞蹈范畴。例如,“社火”在新乡地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社神(土地神)的仪式。《张公背张婆》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舞蹈节目。在“闹社火”时,常随着“社火”舞队游村转乡巡回表演。演出者身上装扮独特,上半身披戴着妇人的装束,下半身则着老翁的服饰;随后将制作的“老翁”上半身假体牢固绑定于自身正面与腿部形成一体,而“妻子”下半身的假体则固定在背部并与自己上身相连。此装扮从旁边看酷似一位老汉背着妻子,实则全由一人完成演出。其形象逼肖细致,举止风趣,极为搞笑。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处处透露出幽默感与赏心悦目的特质。
1.2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各地的舞蹈凝聚了田园生活、季节变迁、地域民俗和情感色彩,孕育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不同民族依照本身独有的方式展现这些舞蹈,借此彰显其根本特征,核心意义在于映射了大众的心声。舞蹈传达的主题差异也带来了风格的多元化。例如,河南新乡地区的小宋佛高跷、小冀背妆、独腿高跷扎跷秧歌、旱船、龙灯、寸跷秧歌、推花车、抬阁、跑竹马、挑轿、抱马、皇杠双人头小车船、狮子跑驴、别棍、双人头崩杆轿没底、二鬼摔跤、回族柔软舞、打锭缸、轧水官等独具乡土气息的舞蹈类型就属于这一范畴。以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的小宋佛高跷为例,此舞在重大节日、隆重集会、宗教活动和庙会期间出现。表演队伍从双龙凤旗和响亮的铁铳铛声开始,到鲜艳夺目的二十面旗帜,再到高跷上飞舞的舞者,他们用高跷的舞动传达对幸福与安宁生活的追求。
1.3 宗教信仰舞蹈
宗教性的舞蹈是一种对上天、自然与先辈表示敬仰的仪式性舞蹈,常常用以纪念祖先、祈求天神、地祇及民族象征性图腾的庇佑与恩泽。在新乡地区,诸如扛鼎、马皮舞、三撑伞、十八铿锵、霸王鞭、单足拍蝶、追蝴蝶、高跷戏蝶、缤纷伞舞、五鬼翻案、古铜霸王鞭、大头僧游翠柳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舞蹈。例如,担经挑是原始巫舞,至少有两三千年可考的历史。民俗专家研究发现,扛鼎挑簦这一传统习俗源于遥远年代的“舞龙祭典”。在这个仪式中,“龙”代表了神话人物伏羲和女娲,其中伏羲被尊为“大龙”,而女娲则被视为“小龙”。“花”则象征着用来敬奉祖先的由花篮构成的祭品形式。新乡县东荆楼村非遗舞蹈“担经挑”,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发展起来,明代已被列为官庙祭祀活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
2 新乡非遗舞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耕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乡土文化的核心力量逐渐削弱。城乡间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规范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而适应都市化的新体系尚未及时建立,这导致了文化的失衡现象。大批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外地,使得农村的抵御风险能力显著降低。自然村的数量和农村人口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承载传统习俗的文化载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遗产往往根植于代际相传的领域,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文化生态之中。这种环境虽然有利于维护其连续性和遗传性,但也导致部分传统遗产难以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人们坐在家中便能轻松获得外界资讯,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艺术的观众基础。同时,现代多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压缩了农村公共空间,使得传统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展示和传播受到限制。在非遗传承队伍中,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缺乏完整明晰的发展设想。大部分从业者缺乏行业发展意识,加之技艺学习难度大、需要投入的时间较长,且实际收入微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因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当前涉足该领域的人逐步减少,且年龄普遍偏大,这导致非遗舞蹈的培养与继承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以新乡县小冀村的背妆为例,这一非遗舞蹈虽然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其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许多表演“背妆”的演员由于忙于生计,难以抽身参与艺术表演,导致技艺传递出现断层。目前掌握这门绝活的演艺人员中,最年轻者也已年过古稀,技艺传递的前景令人担忧。
3 新乡非遗舞蹈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非遗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根据地域特色创造的民间舞蹈艺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非遗舞蹈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经济价值,这主要体现在非遗带动的旅游经济、生态经济以及技术技艺可能转化成的专利经济等多个方面。若能得到恰当的挖掘与合理利用,无疑能够激发大众对建设宜居乡村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进而唤醒非遗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文化灵魂与价值[3]。
3.1 铸就美丽乡村的文化品格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其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更体现在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与淳朴民风之中。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紧密结合本土条件,追求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乡村的发展应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与文化根基、传统风俗及地域风情,以此丰富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这不仅是连接当地悠久历史的桥梁,也为提升乡村文化层次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河南新乡市获嘉县流传的地方舞蹈“马皮舞”为例,该舞蹈起源于明代,拥有近400年的历史。其表演特色在于将武术的豪迈与舞蹈的柔美巧妙融合,同时融入了获嘉县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相关部门和媒体对马皮舞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宣传,2014年,中央电视台“文化大百科”栏目曾对马皮舞进行专题报道。新乡市群众艺术馆的王朝平老师,以本土的马皮舞为基础,精心创作了舞蹈《小小马皮舞》。该作品不仅荣获了第八届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小荷之星”称号,第八届河南省儿童艺术节头奖,以及河南省第十二届群星艺术大赛音舞类冠军等多项殊荣,更重要的是,它成功传承了非遗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提炼并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代表了民间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新高度。
3.2 推进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村落中悠久的礼俗和文化习性,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成形,成为具有共性的文化特质。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延续并弘扬非遗民俗文化,对于营造和谐的乡村风气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深入剖析并融合这些文化基因,有计划地进行保护与丰富,使传统文化与当代观念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优秀道德文化的共享与传播。在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各类非物质文化元素,如民间舞蹈等艺术节目,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秧歌、舞火龙、竹马、狮舞、龙舞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广泛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活动,还让他们能够就近感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摆脱原有的单一娱乐模式,丰富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剔除习俗中的负面元素,有助于培育和提升村落中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3.3 助力美丽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实施“四美”战略,即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随着文化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对此给予了重点扶持。为深度挖掘非遗资源潜力,应积极将非遗项目市场化,以此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以2024年新乡县七里营镇八柳树村为例,该村策划了“春暖鄘南、喜闹元宵”非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活动中,张湾舞龙、小宋佛高跷、岗头舞狮、朗公庙经挑等富含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非遗舞蹈轮番上演,参演队伍沿特定路线精彩呈现。最终,在“繁露天演”演艺场,观众还欣赏到了大型原创实景剧《八柳树传说》及武术、舞蹈、古琴等多样表演。非遗舞蹈与乡村景观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独特的文旅品牌,有力推动了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引用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2] 王淼.美丽非遗与美丽中国的关系[N].中国文化报,2020 (0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本文系河南省新乡市社科联调研课题“新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SKL-2024-1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媛(1979—),女,河南新乡人,音乐学硕士,讲师,就职于河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新乡舞蹈美丽
新乡作品精选声屏世界(2023年15期)2023-10-31 13:41:58新乡医学院浙江医学教育(2022年4期)2022-09-23 07:54:10出征新乡,武汉石化拼了中国石油石化(2021年16期)2021-10-14 08:59:14学舞蹈的男孩子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冰上舞蹈搭档疯狂英语·新策略(2019年11期)2019-12-18 05:12:52舞蹈课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我们创造美丽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7年4期)2017-06-13 05:41:24平凡又美丽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 22:30:42谁是最美丽的虫(三)小溪流(画刊)(2016年11期)2017-01-05 12:30:06我和舞蹈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11期)2016-11-11 05:45:44
海外文摘·艺术2024年19期
海外文摘·艺术的其它文章文化意义视域下的巴厘岛“斗鸡”与藏族“赛马”之比较博物馆宣传对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道路思考文旅融合下的群文美术写生活动的发展策略新时代群众文化系统美术创作与辅导的创新路径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特需儿童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