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是家校协同的第一块基石,却也是最容易走进误区的环节。很多家长将沟通等同于 “问题汇报”,平时与老师零交流,只有孩子逃学、作业拖沓时才急着联系,开口就是 “您帮我管管他”。这种沟通模式往往让老师只看到孩子的负面标签,也让孩子觉得 “只有我犯错时,爸妈才会找老师”,反而加剧抵触情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曾指出,家校沟通应围绕学生成长的 “时间轴和空间轴” 展开,实现全方位衔接。真正高效的沟通,需要家长主动打破 “无事不联系” 的惯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校园适应期,家长的沟通重点应放在兴趣与情绪的传递上。比如主动和老师分享 “孩子在家总模仿您上课的样子,说最喜欢您讲的童话”,或是轻声提及 “他最近有点怕午睡,总担心起不来耽误上课”。这些细碎的反馈能帮助老师快速捕捉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而通过 “让孩子帮忙发作业本” 等小任务建立自信,形成 “学校鼓励 + 家庭强化” 的正向循环。鑫苑小学二三班的王梓承同学之所以对安全教育课充满热情,正是因为家长提前与老师沟通了孩子对救援知识的兴趣,让课堂内容精准对接了孩子的需求。
进入初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沟通更需要技巧。一位班主任分享过这样的案例:有家长抱怨 “孩子叛逆,根本不听劝”,但换个角度说 “他最近总聊篮球,提到分科时有点焦虑”,效果截然不同。前者容易让老师形成 “孩子不听话” 的刻板印象,后者则为老师提供了切入契机 —— 在英语课上让孩子分享篮球相关的英文短文,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帮他建立了学科自信。此时的沟通要避开 “联合批评” 的雷区,不说 “我跟你老师说了”,而是换成 “老师说你这道题的思路很特别,咱们在家试试用这种方法做题好不好”,让孩子感受到家校是 “支持联盟” 而非 “监督阵营”。
高中阶段的沟通核心是 “减压与赋能”。面对高考压力,很多孩子会出现失眠、回避谈成绩等信号,家长若跟老师说 “他总摆烂,我们就指望他考一本了”,只会传递双重焦虑。明智的做法是客观反馈 “孩子最近熬夜多,早上起来总说头疼”,并请教老师 “您觉得我们在家少提排名,多聊他擅长的历史总结,会不会帮他放松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强调,这一阶段的家校配合应聚焦 “学习意义的构建”,通过老师发现的 “物理题独特思路”、家长观察的 “历史笔记整理优势”,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
沟通的本质是信息互通,而非责任推卸。不少家长把 “找老师” 等同于 “交任务”,动辄要求 “您上课多批评他”“您帮我盯着他写作业”,这种心态容易导致教育责任失衡。教育部明确提出 “学校主导、家庭尽责” 的原则,监考、教学管理等本属学校职责,家长的核心任务是做好家庭层面的配合,而非替代学校履职。清晰的责任边界,才是良性沟通的前提。
家庭作为孩子的 “第一课堂”,其营造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家庭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辅导作业,更在于培养孩子的习惯、品格与视野。这种环境营造,需要家长从 “关注分数” 转向 “关注成长全要素”。
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满足 “专注需求”。并非一定要豪华书房,但必须有一个 “无干扰区域”:书桌远离电视、游戏机,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主动降低音量,不随意进出送水果、问问题。一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发现,班里成绩稳定的学生都有相似的家庭学习场景:固定的学习时间、整洁的桌面、父母在旁阅读而非刷手机。这种 “沉浸式陪伴” 比反复催促更有效,它传递的信号是 “学习是重要的事,我们一起认真对待”。
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校同步发力。学校强调 “课前预习”,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10 分钟预习计划”,用 “你觉得明天老师会重点讲哪个部分” 的提问代替 “赶紧看书” 的命令;学校要求 “及时纠错”,家里就准备专门的错题本,和孩子一起分析 “这道题和老师上课讲的例题哪里不一样”。鑫苑小学五一班的徐驰凯同学为妈妈讲的营养课自豪,背后正是家长将 “课堂知识” 转化为 “家庭实践” 的结果 —— 妈妈课后和他一起制定健康食谱,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更重要的是营造 “成长型思维环境”。面对孩子考砸的试卷,不说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 “这次的错题正好暴露了咱们没掌握的知识点,和老师请教一下方法,下次肯定能进步”;看到孩子尝试新事物失败,不指责 “早告诉你不行”,而是鼓励 “你敢于尝试就很了不起,咱们看看哪里可以调整”。这种环境能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明白 “努力比分数更重要”,这正是学校德育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认为,家校协同的深层价值在于 “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这种生态既包括知识学习,更涵盖品德养成与心理健全。家庭与学校在这两方面的协同,能为孩子筑牢成长的精神根基。
品德教育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细节的浸润。学校通过主题班会讲 “诚实守信”,家长就要在生活中践行 ——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不小心犯错时主动道歉;学校倡导 “志愿服务”,家长就可以带孩子参与社区公益,让 “奉献” 从课本上的词语变成真实的体验。鑫苑小学邀请 “五老” 家长和退伍军人开展国防教育课,正是因为这些家长在家庭中就常讲爱国故事,当课堂内容与家庭熏陶形成呼应,“居安思危” 的理念才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品德教育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里礼貌用语最多的孩子,其家长每次接送孩子都会主动和保安、保洁阿姨问好;而经常说谎的孩子,往往在家见过家长 “找借口推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强调,品德养成需要 “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多路径推进,家庭正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景。当学校讲 “尊老爱幼”,家里就有给长辈夹菜、帮邻居老人取快递的行动,这种协同才能让道德观念真正内化。
心理健康的守护更需要家校无缝衔接。现在的孩子多是 “数字原住民”,容易出现焦虑、空心病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在学校和家庭呈现不同表现:有的孩子在校活泼,回家却沉默寡言;有的在学校看似开朗,私下却总说 “活着没意义”。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建立 “情绪预警机制”。
家长要主动学习基本的心理观察技巧:注意孩子是否突然改变作息、回避社交,或是反复说 “我不行”“没意思”。发现异常后,既不要惊慌失措地追问 “你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也不要忽视不理,而是及时和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可以这样说:“孩子最近总说作业太多做不完,晚上失眠,您在学校观察他状态怎么样?我们需要怎么配合帮他调整?” 这种具体的反馈能让老师快速制定干预方案。
鑫苑小学的 “梦想助力课堂” 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课程,正是看到了家校协同护心的重要性。当家长配合学校鼓励孩子参与心理团辅活动,同时在家营造 “想说就说” 的氛围 ——“不管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想听听你的感受”,孩子就会建立起心理安全感。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院长建议,针对不同家庭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比如给单亲家庭家长讲 “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给二胎家庭讲 “如何平衡孩子情绪”,这种精准协同才能筑牢心理防线。
教育部 “教联体” 方案提出,要整合家校社资源,拓展育人链条。家长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其独特的职业资源、兴趣特长,能为学校教育注入鲜活力量,这正是鑫苑小学 “梦想助力课堂” 成功的核心逻辑 —— 让家长从 “教育旁观者” 变成 “资源提供者”,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成长可能。
职业启蒙是家长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切口。现在的孩子常常对 “职业” 只有模糊认知,认为 “上班就是坐办公室”。而家长的亲身分享能打破这种局限:蓝天救援队的家长带孩子体验急救包扎,让他们知道 “勇敢是懂得保护自己也帮助别人”;爱乐乐团的乐手家长演奏乐器,让孩子明白 “坚持练习能让热爱发光”;医生家长讲解听诊器的用法,让他们理解 “责任是每天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这些真实的职业故事,比课本上的 “职业介绍” 更能激发孩子的梦想意识,就像鑫苑小学的学生在课后纷纷畅谈 “想当科学家”“想做医生”,这种梦想的种子正是在资源融合中悄然萌发。
文化传承与实践教育同样可以借助家长力量落地。一位非遗传承人家长带孩子制作皮影戏,不仅让全班同学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 “爸爸妈妈的职业很了不起”;“五老” 家长讲述革命故事,用亲身经历诠释 “爱国” 的内涵,这种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要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学校活动,这种参与不是 “替学校干活”,而是 “用自身优势丰富教育场景”。
家庭资源的融入需要把握 “自愿与适度” 的原则。家委会应做好协调工作,比如统计家长的职业特长与可参与时间,形成 “资源清单” 供学校选择,避免 “强制摊派”。有的家长擅长摄影,可以帮班级记录活动瞬间;有的家长喜欢阅读,可以参与 “亲子共读” 策划;实在忙碌的家长,也能通过分享 “家庭劳动小技巧” 等方式贡献力量。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既尊重了家长的实际情况,又让家校资源实现了高效整合。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容易陷入 “越位” 或 “缺位” 的误区。有的大包大揽,帮孩子完成所有实践作业;有的彻底放手,把教育全推给学校。厘清边界、把握尺度,才能让家校合作真正发挥作用。
“缺位” 的典型表现是把 “配合学校” 简单等同于 “监督作业”。一位家长曾在家长会坦言:“我每天问孩子‘作业写了吗’‘老师批评你了吗’,以为这就是配合学校。” 但实际上,学校更需要家长配合的是习惯培养与品格塑造。当学校强调 “劳动教育”,家长却嫌麻烦不让孩子做家务;当学校倡导 “诚实守信”,家长却教孩子 “别太老实,会吃亏”,这种价值冲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部明确要求家庭 “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学业辅导,更是品德培育、习惯养成的全方位担当。
“越位” 则表现为过度干预学校教育,或是替代孩子成长。有的家长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指手画脚,有的帮孩子修改作文到 “完美无瑕”,看似是 “重视教育”,实则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鑫苑小学的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有家长怕孩子手工课做不好,提前做好作品让孩子带去学校,结果孩子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反而失去了动手体验的乐趣。真正的配合是 “家校各展所长”:学校负责专业指导,家长负责鼓励支持,让孩子在尝试中成长。
把握尺度的关键是 “尊重专业,做好本分”。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家长应首先理解支持,有异议时通过正常渠道沟通,而非在孩子面前抱怨 “老师这规定不合理”;老师提出的教育建议,家长可结合家庭情况调整,而非全盘照搬或完全否定。就像鑫苑小学推进 “国防教育课” 时,家长不是简单服从,而是主动分享军人亲属的故事,让专业的课堂内容有了家庭温度,这正是 “适度配合” 的最佳状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学校是赛道的重要一段,家庭则是永恒的支撑。郑州市二七区鑫苑小学的 “梦想助力课堂” 之所以能点燃孩子的热情,正是因为家长用自身资源为学校教育添了柴;那些在成长中从容自信的孩子,背后必然有 “家校同频” 的支撑。当家长放下 “告状式沟通”,学会用细节分享搭建信任桥梁;放下 “分数焦虑”,用心营造成长型家庭环境;放下 “旁观者心态”,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学校教育,家校之间就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推动 “教联体” 建设的深意,正在于构建 “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 的育人生态。家长作为这个生态中最活跃的因子,其每一次主动沟通、每一份用心陪伴、每一次适度参与,都是在为孩子的成长铺路。正如鑫苑小学五一班的徐驰凯为妈妈自豪那样,当孩子感受到 “爸爸妈妈和老师站在一起支持我”,便会生出无穷的成长底气。
家校同行,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 “分享细节”“配合引导”“资源共享” 的瞬间积累。当学校的专业引导遇见家庭的温暖守护,教育便会产生 1+1>2 的神奇效果,这便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馈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